目前分類:音樂家點滴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白遼士白遼士.jpg (1803-1869)

法國作曲家白遼士1803年出生。他的父親本身就是醫生,因此非常希望小Hector可以當醫生為職志,強迫他進醫學院就讀,但由於他真的對音樂非常熱愛,所以他就私下自作主張從醫學院退學,以便能進去巴黎音樂院唸書。

這時他氣急敗壞的父親,便拒絕給他經濟支援,Hector只好半工半讀地完成音樂院的學業,1830年完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也就是「幻想交響曲」,曲子本身還有個副標題叫做「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Episode in an Artist's Life)」。

這首曲子在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史中占有相當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藝術價值」還有就是他採用了許多「新」素材。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idee fixe」。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固定樂思、固定樂想」,以前的主題是在陳述作品的一開始,通常奏鳴曲(Sonata)為兩個主題(或兩組),復格(Fugue)為一個主題,但「idee fixe」是整首曲子的每一樂章中都會不定處地出現這個主題用來改變樂曲的情緒與內容,這個長且富有感情的主題表示著作曲者那因心儀一位女子而受到困擾的心。那說到關於這首曲子的這個部份,當然不免要說說其中的一段「逸事」囉!

當他還是巴黎音樂院的學生時,因他本身對文學就非常喜愛,他看過莎士比亞劇團到巴黎的公演,更加令他激動不已。同時,他還對劇中飾演當女主角的Smithson小姐唸唸不忘,而且他自己還非常執意地要「娶她為太太」。

但那時他還是個窮學生(還記得嗎?他爸不給他錢呀!),所以一個在當時紅得發紫的明星怎麼可能會喜歡上他呢?但他當然是不死心囉!屢次邀請Smithson小姐都沒回音,他真是快發瘋了,後來他投注這股「激情」花了三年,在1830年完成了這首「幻想交響曲」。

隔年,他獲得「羅馬大獎」到義大利留學,也結識了孟德爾頌。自羅馬回法國之後,他開始組織樂團,並與李斯特、華格納、蕭邦都成為朋友,但他的音樂在當時還不是很被接受。一直到晚年才在法國得到成功。他在1869年於巴黎過世。

除了「幻想交響曲」,他受歡迎的作品還包括:「哈洛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這首曲子當時是要獻給當時最紅炸子雞Paganini,但竟被帕先生嫌曲子太容易而不幫他演奏,作曲家有時真的挺難為的。)、羅密歐與茱莉葉《Romeo et Juliette》。

可能你這時候還在關心白遼士與Smithson小姐兩人後來有沒有結果,白遼士從羅馬回來後聲名大噪,Smithson小姐真的被這位「有心人」在1833年給娶回家了,然而,當時後Smithson小姐已經寥倒,背了一些債,白遼士也努力幫忙她還錢,大概是「貧賤夫妻百日哀」,因此「幸福快樂的日子」在七年後就宣告終結了。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蕭邦 蕭邦.jpg (1810-1849)

著名的波蘭音樂家蕭邦,不但是個傑出的鋼琴家也是一個鋼琴作曲家,為我們留下許多優美好聽的曲子,因此被稱為「鋼琴詩人」。

他七歲時就已經在音樂會中嶄露頭角,十歲開始作曲,二十歲時他離開波蘭到德國、奧國、法國演奏。但也在他旅行途中,波蘭革命失敗,俄國人佔領波蘭,所以他就再也沒有回去,但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聽到他的思鄉之情。

22歲那年他在巴黎舉行首次音樂會,轟動了全巴黎,當時李斯特、孟德爾頌也都去欣賞。之後在巴黎的日子裡,他受到音樂家、畫家、作家的歡迎,也是沙龍音樂會的熱門人物。

1836年因李斯特的介紹,認識了女作家喬治.桑,且很快就陷入情網,兩年後(1838年)他們倆一起到西班牙的馬約卡島渡假養病,因為此時的蕭邦已經患有肺病。

這段與喬治.桑一起生活的日子裡,他作出「雨滴」前奏曲及「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然而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到1847年才終止。

後來他又回到巴黎演奏、作曲、教琴,1848年1849年他到倫敦表演,使他筋疲力盡,1849年他39歲時,死於肺病。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伯特 舒伯特.jpg   (1797-1828)

舒伯特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維也納,他從小就學習鋼琴及小提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校(Imperial College, Konvikt)攻讀音樂,並擔任合唱團裡的高音部隊員,一直到他十六歲因變聲而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之後他前去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的門下學習正規的作曲課程,不過這樣的日子也只有三年,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理老師。

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的傑作,包括﹕F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雖然他已經譜寫了相當多的歌曲,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他十六歲時便寫下了第一首交響曲),但是並未有任何經濟支援。透過他的朋友的幫忙,他在1818年與1824年受聘於匈牙利的Esterhazy公爵,擔任他女兒們的家庭教師。

不過,對舒伯特而言,他還是比較喜歡隨興一點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一點都不感興趣,只要一拿到薪水就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去取樂,等錢用光,他那些難兄難弟再來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會因一時靈感湧出,而將樂曲寫在帳單的背面。

1828年,他去世於維也納,享年才三十一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人生中,他作品的總數高達一千兩百多首,其中約有六百五十首是歌曲,因此他便被譽為「歌曲之王」。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jpg  (1809-1847)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Felix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他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他的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了一首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他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自小他便顯露出音樂方面的才華。9歲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同時這些演奏者也會提供一些指導及批評,這對於一位音樂工作者,是非常好運且難得的事。

他17歲在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of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孟德爾頌除了他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 (Passion According to St. Mathew)。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

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年他受邀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Gewandhaus)管弦樂團指揮。1842年他成立萊比錫音樂院,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他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Reformation)交響曲、「義大利」(Italian) 交響曲、「蘇格蘭」(Scottish)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Song without Words)...等作品。

孟德爾頌最後積勞成疾,又因他最親密的姐姐Fanny過世,受不了打擊,於1847年死於萊比錫,享年38歲。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西  德布西.jpg (1862-1918)

德布西是一位劃時代舉足輕重的音樂家。最初他一度希望成為鋼琴演奏家,後來才將精神投入作曲上。

他曾獲得羅馬大獎(Prix de Rome)而前往羅馬進修,但似乎並不是很愉快的經驗。反倒是之後親赴拜魯特(Bayreuth)聆賞到華格納(Wagner)音樂卻帶給他許多啟發。

隨著接觸逐漸廣泛,如世界博覽會的東方音樂與黑人的爵士樂,以及與當時的音樂家、文人與畫家之間的交往…等,都影響到他的音樂創作。

他不認為創作需要墨守成規,傾聽及愉悅才是最重要的法則。並表示色彩及隱含的節奏為構成音樂的要素。因此努力實驗各種新的音階、調式及和聲等效果,並試圖打破樂曲型式的限制,而為「印象樂派」開啟了一扇大門。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韋伯   韋伯2.jpg   ( 1786-1826)

韋柏生在家學淵源的音樂家庭裡,莫札特是他的表姐夫,父親是旅行音樂團領隊,擅長小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當他發現韋柏的音樂天份,很希望這幼子能成為莫札特第二,自小就讓他受良好而嚴格的音樂教育。因為父親流動的職務,韋柏就隨著奔波不定,流浪所至,從各地的老師學習鋼琴,聲樂與作曲。

 

九歲試做一齣音樂喜劇在維也納等地演出,卻未得到成功,後來隨交響樂之父海頓之弟學鋼琴,十三歲開鋼琴演奏會,十八歲擔任歌劇團指揮,又因年長的團員部合作而辭職。以後幾經波折,數次改變職務,漸漸在作曲,演奏及指揮三方面都有成就,而且因他的美妙樂藝與悅人風度,頗受德國社交界的讚譽,成為貴族們最歡迎的客卿。 181327歲時被選任普拉克歌劇團監督,三年後又擔任德國新設的國家歌劇院總監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

 

 

1817年三十一歲與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結婚,此後繼續推出幾齣風格與前人迥然不同的歌劇。自由射手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1821年在柏林演出後立刻轟動全歐,成績輝煌。可是不幸罹患肺結核,身體日漸衰弱,為了賺錢養家,1826年仍以重病之身勉強應聘去倫敦,指揮演出一些舊作,不久即在客地逝世,享年只有39歲。到1844年遺體運回德國安葬,喪禮盛大,倍極哀榮,由最欽佩他而且頗受他曲風影響的作曲家華格納親自撰讀祭文。

 

韋柏作品超過250首,重要的有歌劇十齣;神劇二十餘齣;清唱劇八齣;以及交響曲,芭蕾舞曲,合唱曲,彌撒曲等等 ;又有鋼琴曲很多,可惜都失傳鮮為人知。其中大眾熟悉而喜愛的有一首邀舞,此曲綜合幾首節奏快慢不同的圓舞曲,表達出歡愉活潑或是低迴憂鬱種種感情,是非常代表性的標題音樂。此後曾有白遼士改編為管旋樂交響曲,至今音樂會中經常演奏而且盛名不衰。

 

韋柏的曲風有濃厚的德國色彩,他的音樂處處描寫德國大地與森林之美,獨特的樂器與合聲效果,常能觸及聽眾的心靈深處而使身受感動,後輩作曲家華格納、舒曼、白遼士、與德步西都欽佩他模仿他這種浪漫氣息,他確立了十九世紀初期浪漫樂派的風格。

 

在鋼琴方面,他非常注意鍵盤樂器的特性,以它清澄的音色配合流暢無暇的合聲,曲式自由卻頗能引人共鳴,是繼貝多芬與莫札特之後最能發揮鋼琴音色之美的浪漫派作曲家。

 

韋柏對於歌劇的革新,在德國音樂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的歌劇取材自德國民間的古老傳說,加上些許神秘幻想的神奇宣染,歌詞文雅如詩,並以詠嘆獨唱或是朗誦代替對白台詞,歌唱的旋律優美活潑,伴奏的交響樂各樂器接劇特性,非常宏偉動聽,又有數個主題反覆出現以連貫全劇的情節,過去的意大利式歌劇卻從來沒有如此處理的。經他改革後的歌劇演出,立刻震動全歐各國,聽眾都非常歡迎喜愛它們,獲得極大成功,更重要是德國歌劇自此登上高峰,代替當時最佔上風的義大利歌劇地位,而且建立了堅強的基礎。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才比才1.jpg (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比才18381025日出生在巴黎,父親是聲樂老師,母親是鋼琴家,小比才的音樂天份很早就被發現,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便進入巴黎音樂院隨古諾[ Charles Gounod (1818-1893),法國作曲家,最有名的作品為:歌劇「浮士德」。]學習作曲。

1855年完成了第一首交響曲,十九歲榮獲羅馬大獎,因而得以前往羅馬留學,一直待到1860(22)

他第一齣歌劇作品為「採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年完成,1875年完成生平中最偉大的傑作「卡門」。

但是當時首演並不是很受歡迎,聽眾覺得太過於激情,三個月後,比才就因心臟病去世了,享年才37歲。

他一生中除了譜寫將近十首歌劇,他也有作了幾首管弦樂作品,其中尤以「阿萊城姑娘」最受人們的喜愛。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德爾韓德爾1.jpg (1685-1759)

巴哈同年出生,而且相差不到一個月的韓德爾, 2 23 日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勒 (Halle) 。

他從小便顯露出音樂的才華,但是他父親卻認為音樂是最低級的職業,從小便禁止他學習音樂,想依照自己的意思把小韓德爾培養成律師。可是當年幼的小韓德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閣樓有架古鋼琴後,便不顧父親的反對每天深夜偷偷溜到閣樓去練習。

1694 年,也就是他 9 歲時,開始正式與作曲家也是當時聖母教堂管風琴師 F.W. Zachow 學習管風琴及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而他 11 歲時,就可以代替老師出任務了呢!

目前留下他最早的作品也就是為兩隻雙簧管 (Oboe) 和數字低音 (Basso Continuo) 所寫的六首奏鳴曲,那時是 1696 年。

1702 年他成為 Halle 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同時也為教會譜寫每個星期天要用的彌撒曲。不久,他移到當時的歌劇之都漢堡定居,他到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除了賺取生活費之外,還努力學習歌劇作曲, 1705 年他便發表了兩齣歌劇。

1706 年他離開漢堡到義大利去,這段時間剛好是羅馬教皇禁止歌劇演出,而在盛行教會音樂的時期,可是影響韓德爾最多的還是威尼斯的歌劇及史卡拉第 (Alessendro & Domenico Scarlatti) 父子與柯賴里 (Arcangelo Corelli) 的音樂。

1790 年底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首部義大利歌劇「 Agrippina 」之後,大獲成功,因此他在歐洲音樂界一舉成名。

1717 年他譜寫有名的「水上音樂」 (Water Music) ,這首曲子深受當時喬治一世的喜愛。 1717 年他成立皇家音樂學會,曾到各處去尋找歌劇歌手,在一次特別的機會但因一日之差,而失去與巴哈見面的機會。

在這段期間他不眠不休地為工作忙碌,婚姻也一直無法確定,後來他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一生都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他在倫敦期間譜寫了大約 40 齣歌劇, 1741 年他只花了 24 天便譜出神劇「彌賽亞」 (Missiah) 。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大受好評。 1749 年為了慶祝和平而作的「煙火音樂」 (Music for theRoyal Fireworks) 是他晚年的傑作。

德爾因眼疾,於 1759 年 4 月 14 日去世,享年 74 歲。

代表作品 

詠歎調:綠樹長蔭(慢板)(選自歌劇「賽爾斯」)

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

水上音樂組曲

皇家煙火組曲

神劇:彌賽亞 馬卡布斯的猶大 (英雄今日得勝歸)

大鍵琴曲 第五號組曲(第四首為「快樂的鐵匠」)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韋瓦第韋瓦第.jpg (1678-1741)

 

創作四季的韋瓦第是義大利人,1678年出生於威尼斯,1741年去世於維也納。

韋瓦第的父親喬望尼(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本來是一位理髮師,後來當上威尼斯聖馬可教堂(St. Mark's Chapel)的小提琴手,但他的六個孩子除了小韋瓦第外,沒有其他人走上音樂之路。

本來,韋瓦第應該成為一個神父的....如果真是這樣,不見得是宗教界的福氣,但一定是音樂界的損失。他15~25歲時,在聖傑米尼亞諾教堂( St. Geminiano)及聖喬凡尼教堂St. Giovanni)接受神父的訓練,然而基於健康因素的考量,這段期間他仍住在家裡,並繼續向他的父親學習小提琴,年紀輕輕的韋瓦第已精通小提琴這項樂器。25歲時,他當上了神父,但為了能繼續他的音樂事業,便辭去了神父一職。由於他們家的人都有一頭紅髮,所以大家就叫他「紅髮神父」。同年,韋瓦第開始在「皮埃塔」(慈悲的意思)的女子孤兒院兼音樂學校擔任音樂

教師。

當時,港口城市威尼斯也許因為是一個貿易港,人口流動頻繁之故,所以私生兒及棄兒很多因此,當地就成立了幾個收容這些私生兒及棄兒的名曰「奧斯佩達萊」(醫院的意思)的機構,教他 (她) 們合唱、聲樂及器樂等。不久之後,在「奧斯佩達萊」之間就開始定期舉辦孩子們的演奏會,這樣一展開競爭,就發展成為聞名全市的新事物。韋瓦第任教的「皮埃塔」正是參與競爭者之一,它並且還是一所只收容女孩子的學校。不知道是由於這所「皮埃塔」的素質較好,還是由於韋瓦第的教授方法高明之故,這所「皮埃塔」的演奏技巧被迅速地提高,不久即壓倒群芳而獨佔鰲頭,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所。這樣一來,現有的樂曲已不敷練習,還需要新的樂曲,以提高她們的演奏技巧。於是,韋瓦第就一首接一首地進行

創作,從而在之後的三十七年間,共創作樂曲達六百以上。其中,大部份都是為了讓「皮埃塔」的學生進行演奏所作的。簡單說來,六百首樂曲也是一個不算小數字(管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曾挖苦地說:「韋瓦第只是把相同的協奏曲寫了六百遍」。),身為神父,如果他認真地做彌撒的話,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這些成績。因此,至今還流傳著這種說法-在彌撒進行的高潮時,他依然在心裡揣摩樂曲的構思,有時頭腦裡浮現出一段曲譜,他甚至忘掉周圍的一切,高興地說:「就

是它!」並立即跑下祭壇奔向自己正在創作的樂譜,像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理所當然地影響到彌撒的進行。不久,他即被禁止再做彌撒,因而又被人們稱為「不做彌撒的神父」。關於這個問題,韋瓦第本人認為是自己生來就有的病體(據說他是七個月的早產兒,患有狹心症)所使然,但由於其對音樂的功績巨大,人們也就不太在意他的「不做彌撒」特權。他一方面可以藉休假自由地去國外,另外在女性關係方面似乎也有了不少發展。在他多達四百五十首的

奏曲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四季》,正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創作完成的。

韋瓦第任教於「皮埃塔」,如前所述,從1703年開始,持續了三十七年,佔去他一生的大部份時間。但是,到了晚年,由於其粗製濫造地寫作而喪失了聲望。因而被作為特權相視的「不做彌撒的神父」,也被提出來批判,並且還被以女性問題為理由而取消了其歌劇的上演。因此而失望的韋瓦第於1740年離開了威尼斯,到維也納謀求發展,但是未能如願,結果在失意中以六十三歲之齡離開了人世。 

〔寫協奏曲像在喝開水的「協奏曲之王」〕

被後世稱為「協奏曲之王」的韋瓦第,一生共創作了四百五 十首協奏曲,他寫作協奏曲的速度,據說「比抄寫員抄譜的速度還快」,寫 協奏曲對他來說,好像比喝開水還容易。本身就是小提琴家的韋瓦第,所寫出來的協奏曲有一半以上都是為小提琴 的,但也有其他如中提琴、大提琴、曼陀林、長笛、直笛、短笛、Oboe、 低音管、甚至二支以上的樂器或小型室內樂所作的協奏曲。韋瓦第兩套最具代表性的協奏曲集-「調和的靈感」及「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其中「調和的靈感」(作品三)包含了12首不同樂器和編制的協奏曲;「和聲 與創意的嘗試」

(作品八)的12首則都是小提琴和絃樂團合奏的協奏曲,《四季》就是前面的四首。由於四季實在是太有名,其他的八首反而都被大家遺忘了。

〔可以風行三百年的流行音樂〕

雖然有批評家認為韋瓦第的協奏曲聽起來都差不多,但是《四季》仍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古典樂曲。也許還是有人不知道韋瓦第、不知道四季,但只要音樂一放出來,每個人都會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喔!就是這首呀!」不知不覺中,四季已經伴隨著人們度過兩百多次的春夏秋冬了。

《四季》誕生於1725年,韋瓦第想藉著這首描寫性的音樂拓展當時(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形式。他將十四行詩放在樂曲中合適的地方,當作記號和節點,來表達他自己對自然的看法。《四季》經常在廣告或電影中出現,還有各種場合的配樂或氣象報告的背景音樂都非常喜歡取用。春夏秋冬四首樂曲事實上可以分開來演奏,但大部份的音樂會或錄音都還是把它們放在一起。小提琴獨奏和絃樂團是有機合作體,常常和第一小提琴一起合奏,偶而才跳出來成為獨奏。建議在聽音樂前先讀詩,才了解曲子所描寫的情景。聆聽時,注意音樂怎樣表現這些自然中的元素,以及情緒如何轉換。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海貝爾帕海貝爾.jpg (1653-1706)

帕海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海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海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海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意大利風格。
由於帕海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維也納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貝爾接觸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之後他進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帕海貝爾於是在1678518日離開艾森納赫。這之後帕海貝爾來到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並要提供聖歌的前奏曲,風琴師不能亂彈即興,但每年都要將彈奏管風琴的心得和盡展發揮在一場精緻的演奏會上,以顯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
年,帕海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哈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海貝爾就是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特,帕海貝爾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嘉特,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海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巴海貝爾寫下了感恩讚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Canon and Gigue in D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653-1706) 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Gigue是吉格舞曲,不知道它跳起來是啥樣子,我印象裡有人說它是一種Circular Dance

帕海貝爾擅長演奏風琴,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巴哈的兄長就曾是他的門下學生。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鐘,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諷刺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反而是這首卡農。

卡農旋律簡單樸實,但具有精密完美的樂曲結構,充份展現對位法的魅力。樂曲中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其低音部為只有八個音符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從頭到尾重覆了28次。

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爾第威爾第1.jpg

卡洛威爾第和他的妻子露伊佳,在義大利帕瑪省一個名叫勒隆柯勒的村莊裡,經營了一家小客棧和雜貨店,他們必須辛勤工作以維持生活。一八一三年十月九日,他們的兒子誕生了,名叫朱瑟培。當時義大利北部正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而來自不同國家的軍隊正浩浩蕩蕩的趕來,所到之處,都被燒得一片荒蕪,露伊佳為了保護初生的幼兒,還躲藏在教堂裡。
  朱瑟培威爾第是個害羞但聰明的小男孩,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深深的陶醉在教堂管風琴所發出的音樂,並喜愛聽到勒隆柯勒巡演的音樂演奏家。他的父母也鼓勵他學音樂,並從家用中省下來的錢為他買了一台史皮奈特古鋼琴,很快的,威爾第就熟練的演奏了。他被送到鄰近的布瑟托鎮入學並學習音樂。十歲大時,他便被聘為勒隆柯勒教堂的管風琴師。
  在布瑟托鎮的學校就讀期間,威爾第認識了負責管理當地業餘樂團的富商安東尼奧巴瑞琪。對威爾第而言,巴瑞琪就像是另一個父親,他要威爾第把他的家當作自己的家。不久,威爾第開始辛勤的譜寫許多樂曲供巴瑞琪的樂團演奏。十六歲那年,他和巴瑞琪的女兒瑪格麗特陷入熱戀。
  然而威爾第必須離開布瑟托鎮,以便接受合適的音樂訓練。一八三二年,他前往義大利北部最大的城市米蘭,並申請進入當地最著名的音樂學院。但出乎意料之外,威爾第竟然未能通過入學考試,他非常沮喪,不過他仍舊決留在米蘭。
  米蘭是個充滿新鮮事的現代城市,也是個音樂重鎮。巴瑞琪不僅提供金錢讓威爾第生活,還安排他在當地享有盛名的史卡拉歌劇院中,謀得一席之地。從此威爾第開始以年輕作曲家兼指揮家的身分,展開他前途無量的音樂生涯。
  一八三六年,威爾第返回布瑟托鎮,與瑪格麗特巴瑞琪結婚,並接下該鎮的音樂總監。威爾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動筆譜寫了幾個場景。然而一八三八年八月,悲劇降臨在他身上,他的女兒維吉尼亞才只有十七個月大就夭折了。
  次年,威爾第帶著家人返回米蘭。這時他的歌劇《奧伯圖》已經完成,正準備找一家願意演出的歌劇院。但是就在他們一家人剛抵達米蘭時,他的另一個孩子伊西里奧也病逝了。後來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史卡拉歌劇院的總監巴托洛海歐梅瑞里同意讓他的歌劇在該劇院演出。《奧伯圖》於一八三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舉行的首演十分成功,立刻委託威爾第再譜寫三齣歌劇。
  下一部作品是定名為《一日國王》的喜劇,但這時威爾第又遭遇另一次災禍,根本無心於喜劇的創作,他的妻子瑪格麗特在一八四0年六月十八日逝世了。在一八四0年八月搬上舞台,這次的演出全失敗。此劇的音樂貧瘠,演員的唱功又差,從頭到尾,聽眾一直不耐煩的以噓聲喝倒采。
  一八四0年年底的一個冬夜,他仍然被說服去讀一部新的腳本《拿布果》,威爾第起初極不情願的答應寫這齣新歌劇,但很快的他就深深投入。一八四二年三月九日《拿布果》在史卡拉歌劇院首演,立刻讓威爾第成為全義大利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威爾第的下一齣歌劇《倫巴第人》在一八四三年首演,和《拿布果》一樣。接下來是另外一齣帶政治意味的歌劇《爾南尼》。如義大利所有歌劇院和許多國外歌劇院都爭相演出威爾第的作品,威爾第很有生意頭腦,他毫不遲疑的向歌劇院要求巨額酬金。
  每當威爾第全神貫注於歌劇創作時,他的身體就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病。他會頭痛,然而痛得最厲害的是他的喉嚨,這些症狀應該是由壓力所引起的,意味著他工作過度。一八四六年,他的病嚴重到有家報社甚至刊出他的死訊,醫生命令他得靜養六個月。
  一八四七年,威爾第推出到當時為止他最好的作品,根據莎士比亞同名劇作改編的歌劇《馬克白》。威爾第對好的戲劇作品非常具有鑑賞力,他的音樂充分表達出莎士比亞原著中的懼怕、恐怖和悲劇性。一八四七年三月十四日,《馬克白》一劇在佛羅倫斯首演,異常轟動,謝幕達三十八次,威爾第被一大群歡呼的民眾簇擁著返回他投宿的旅館。
  同年稍後,威爾第訪問巴黎。他在那裡待了好幾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和退休的歌劇女高音朱瑟碧娜史翠普妮在一起。朱瑟碧娜當時在巴黎教授聲樂,早年她還在米蘭時,就是威爾第的擊友兼忠實的支持者。她曾參與《拿布果》的首演,不過在那之後不久,她就因工作過度而倒嗓,被迫提前退休。她和威爾第自一八四七年開始成為情侶,而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他們始終恩愛不減。
  在巴黎民眾起來革命之後,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於一八四八年二月被迫遜位。巴黎在一八四八年時也發生革命,之後的形勢就變得非常亂。為了激勵這些百姓,威爾第寫了一首名為《吹響號角》的愛國歌曲。他希望有朝一日這首歌曲能成為獨立後的義大利國歌,但這個心願並未達成。《雷亞諾之役》是威爾第在這段時日所譜的最重要的一齣歌劇,一八四九年一月,這齣歌劇在羅馬首演,極為成功。
  可是到了一八四九年夏天,義大利境內的革命全部潰敗。連最有勢力的義大利領袖皮蒙特王查理阿伯特,最後也被奧軍擊敗。
  如今威爾第的音樂顯得更大膽創新,在一八五一年完成的《弄臣》,便是第一齣顯示他的風格轉變的歌劇。同年一八五一年,威爾第和朱瑟碧娜遷入布瑟托附近的新居聖塔嘉塔莊園。
  儘管威爾第在布瑟托鎮有些不愉快,但他還是設法保持平靜的心情在聖塔嘉塔譜曲。在一八五二到一八五三年間,他以非常快的速度寫了兩齣作品,第一齣是《遊唱詩人》,這是一齣悲劇,充滿戲劇張力和感情。威爾第的下一齣歌劇中,女主角竟然是一位高級妓女。這齣名為《茶花女》的歌劇儘管一開始被受排斥,後來卻成為威爾第最受喜愛的作品。
  威爾第於一八五九年八月間,和朱瑟碧娜秘密的結了婚,儘管威爾第脾氣有時會難以取悅,並且相當頑固,但他們倆卻維持了長久而愉快的婚姻生活。
  一八五0年代,對抗奧地利的另一場戰事又起,義大利更加動盪不安。這時,支持義大利獨力的數個歐洲鄰邦團結在一起,由皮蒙特王維多利歐艾曼紐指揮。一八五九年四月,奧地利與皮蒙特爆發戰爭,法國支援皮蒙特這方。兩年之後,在一八六一年三月十七日,義大利正式宣佈統一並獨立,由維多利歐艾曼紐登上王位。
  威爾第的新歌劇《唐卡羅》是根據巴黎的音樂品味而寫的,於一八六七年三月十一日在巴黎首演,是他的作曲家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碑。一八七0年夏天,威爾第寫了一齣以古埃及為主題的大型歌劇《阿伊達》。一八七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阿伊達》終於在開羅演出,結果非常轟動。直到今天,這齣歌劇依舊以它華麗的音樂和壯觀的布景廣受歡迎。
  一八七九年,威爾第的出版商朱里歐李可第有一個新構想。他請一位著名的詩人兼作曲家阿利哥布依托根據莎士比亞的戲劇《奧泰羅》寫了一部劇本。一八八七年二月五日,《奧泰羅》在米蘭的首演。
歌劇作品介紹

《弄臣》〈Rigoletto
《茶花女》〈La traviata
《阿伊達》〈Aida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
《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
《拿布果》〈Nabucco
《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
《唐卡羅》〈Don Carlos
《奧泰羅》〈Otello
《法斯塔夫》〈Falstaff
《馬克白》〈Macbeth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貝多芬1.jpg (1770~1827)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

交響曲第一號 ( Symphony No.1 in C,Op.21 )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D,Op.36 )
交響曲第三號 - 英雄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55 )
交響曲第四號 ( Symphony No.4 in B flat,Op.60 )
交響曲第五號 - 命運 ( Symphony No.5 in c min,Op.67 )
交響曲第六號 - 田園 ( Symphony No.6 in F,Op.68 )
交響曲第七號 ( Symphony No.7 in A,Op.92 )
交響曲第八號 ( Symphony No.8 in F,Op.93 )
交響曲第九號 - 合唱 ( Symphony No.9 in d min,Op.125 )

其他曲樂

貝多芬 G大調小步舞曲
貝多芬 G大調六段變奏曲
貝多芬 土耳其進行曲
貝多芬 月光曲
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 皇帝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貝多芬 皇帝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貝多芬 華德斯坦
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 科里奧蘭序曲
貝多芬 猗想輪旋曲
貝多芬 悲創第一樂章
貝多芬 悲愴第二樂章
貝多芬 熱情第三樂章
貝多芬 給愛麗絲

貝多芬 羅曼史第二號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        莫札特1.bmp(1756-1791)

莫札特1756127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 Austria)。他的父親是任職於大主教手下的小提琴手,曾寫下一首「玩具交響曲」,而且還在小 莫札特出生那年出版了一本有關小提琴演奏法的教科書。

但當他發現的天份,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他的小孩,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渡過。也因為這樣,他得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

小莫札特有著一對敏感的耳朵,能分辨出每一個音來。但是據史料記載,他不喜歡管樂器,尤其是小喇叭。據說他父親為了要讓他喜歡這個樂器,特別請他的一位好友到家裡吹給他聽,不料才吹出第一個音,小莫札特的臉色便立刻發青,而且倒在床上發抖。不管這件軼事之真實性有多少,莫札特確實是沒有為小喇叭作甚麼作品。

在他旅行演奏的途中也常有一些很特別的事發生。有一次,有位國王對小莫札特音樂方面的天份頗有所聞,就對他提出一個要求:「請他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結果小莫札特當然是「不負眾望」很流暢地彈奏出美妙的樂曲。

還有一次他在羅馬的教堂聽到一首九聲部的「慈悲經」後,就將音樂背起來,回到旅館時,將樂譜全部抄錄下來。到了第二個禮拜,莫札特將這些譜夾帶在帽子裡,再到教堂去聆聽此曲,結果只發現少部份的錯誤而已。

因為當時教會是嚴禁抄寫樂譜的,這件事傳開之後,羅馬人便要求他公開在一個音樂會場合中唱唱看,結果莫札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確的唱出,使眾人都嚇一跳。

他的作品相當多,大家耳熟能詳,包括:歌劇「魔笛」、「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 」...「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邱比特交響曲」(Jupiter)、「布拉格交響曲」(Prague) ...以及非常多的鋼琴、室內樂、協奏曲作品。

莫札特在1791125日去世於維也納。享年34歲。

 

莫札特有名之作品精選

響曲第26號 降E長調 Symphony No.26 in E flat major
推測是莫札特17歲、1773年5月的作品。前一年前往義大利旅行接觸了南國特有的音樂風格。他根據其心得作了數曲交響曲。此曲就是其中之一。是一首採用義大利風格的序曲形式、富于深深情感的交響曲。共三個樂章。

 

交響曲第29號 A長調 Symphony No.29 in A major
1774年2月到4月之間在薩爾茨堡完成、時莫札特18歲。當時正是將自巴黎、義大利及維也納各地吸收的各地不同風格的音樂融和於本身作品的時期。是一首很明顯受著海頓的影響的傑作。也呈現著不久後會出現的最盛期作品的萌芽。共四個樂章。

 

交響曲「巴黎」第31號D長調 Symphony No.31 in D major
在巴黎滯留中為Spiritual作的交響曲。1778年6月18日由Spiritual初演獲得莫大的成功。是在巴黎作的唯一的交響曲。內容充實、被評價次於晚年三大交響曲的傑作。共三個樂章。

 

交響曲第32號 G長調 Symphony No.32 in G major
33號降B長調、34號C長調和此32號G長調這三曲都只有三個樂章。採用義大刮風格序曲形式、缺少小步舞曲。是1779-80年在薩爾茨堡的作品。很可能當時的薩爾茨堡就是喜歡這種形式。共三個樂章。

 

交響曲第33號降B長調 Symphony No.33 in B flat major
時常被拿來與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的快樂、開朗、有幽默感的一首。可是作此曲的1779年左右是莫札特在薩爾茨堡不得意的時期。首演時祗有三個樂章。後來在維也納加上小步舞曲成為今天的四個樂章。

 

交響曲第34號C長調 Symphony No.34 in C major
此交響曲和著名的第1號「朱彼得」同樣是C長調、24歲時在薩爾茨堡之作。兩年前母親去世、戀愛又失敗而極端憂鬱的莫札特卻能作出這種曲子、有點不可思議。第一樂章的如小夜曲美旋律和第三樂章如歌劇的詠唱旋律、充分表現著莫札特的特徵、美得清徹又明朗。

 

交響曲第35號 D長調 Symphony No.35 in D major
此交響旬曲是受了薩爾茨堡的望家Haffner家之托而寫成的。是莫札特最忙祿的1782年之作。在這時期莫札特正在專心創作「後宮誘逃」、又剛結婚。所以對此交響曲的委托好像不太願意。但對方是Haffner家、不能拒絕、不得不接下來、在不太願意的心情下作的就是這首交響曲。可是一開始著手作曲、莫札特本身就著迷、兩個星期後就交了卷。為了此交響曲太過於亮麗優秀、莫札特本人也吃了一驚、寫信告訴父親說是最大傑作

 

交響曲第36號 C長調 Symphony NO.36 in C major
樂聖海頓給後代的人的影響非常大。莫札特、貝多芬在他們初期的作品都受著海頓的影響。此交響曲也有相當多海頓影子的美不勝聽的一首。1783年27歲、攜妻子往林茨旅行、受了旦伯爵的招待。為了答謝旦伯爵而作了這首交響曲獻給伯爵。同年11月4月在林茨初演。

 

交響曲第38號D長調「布垃格」 Symphony No.38 in D major
1786年12月、30歲時在維也納作、87年由莫札特本身指揮、在布拉格初演、而有了此名。莫札特和布拉格有很深的因緣。歌劇「費加洛婚禮」大大成功、而歌劇「唐喬望尼」是應布拉格所作的。是一首一點陰影都沒有、清爽又端麗的傑作。莫札特無盡的樂思滾滾湧出、到處流動著。可以說是代表著18世紀優雅絢爛的貴族宮廷的社會。此曲的特徵是少了莫札特獨特的小步舞曲、祗有三個樂章。

 

交響曲第39號 降E長調 Symphony No.39 in E flat major
在短短六個星期內創作了三首交響曲、而且首首都是最大傑作、非天才有誰能?在1788年6月26日到8月10日之間、32歲的莫札特創作了這首和G短調(第40號)及第41號「朱彼得」這三首交響曲。鬱積在內的藝術發生爆炸、放出了至上光輝。這三首雖然是各自獨立的交響曲、卻相輔相映成為莫札特的樂思極致。因此要聽這三首才能領會莫札特的最高藝術。此首交響曲是1790年10月15月在法蘭克福由莫札特本身初演。
這首交響曲很溫暖充滿幸福感、唱著生之樂。美妙的樂思沸騰洋溢、伴著歡喜和興奮、包含著和平氣味。它被稱謂「天鵝之歌」。據說天鵝平常不會啼、祗在臨終時以很美的聲音啼。所以給最後的這首美麗交響曲起名為「天鵝之歌」。尤其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是小步舞曲中的傑作之一。

 

交響曲第40號 G短調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短調有獨特的哀傷情調、貝多芬在其第五號交響曲用於表現命運。不幸而短命的莫札特用這種短調表現他的藝術使他的音樂更加透明的美和喜悅、但也有一沬陰影使人感慨萬千。G短調特有的曲調可以說代表莫札特音樂的流淚之曲。貝多芬、舒曼及孟德爾頌都大力稱贊此曲。是盡於無比甜美一句的一大傑作。

 

交響曲第41號(朱彼待)C長調 Symphony No.41 in C major
如諸神之神「朱彼得」其名、此首交響曲具有冠於其他的精神力、優稚的情緒、纖細的美。也具有崇高的思相及統轄它的清純精神。是最發揮莫札特的天才的最大傑作。在1788年祗花15天寫成。第39、40、41這三首交響曲好像火山的爆發、是莫札特藝術的最高峰傑作。

 

木管四重奏和管弦樂 降E長調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Wind Quartet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Concertante這個形式是由合奏協奏曲演變出來的。介於協奏曲和奏嗚曲形式交響曲之間。是由幾種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合的協奏曲。隨協奏曲的發展、今天己不再存在。除了曼漢樂派多用這種形式之外、祗有海頓和莫札特作過兩三首而己。此曲的原譜己失、祗留下抄譜。原曲是長笛、雙簧管、法國號及低音管的組合。今天改以單簧管取代長笛增加樂曲的色彩和魅力

 

小提琴、中提琴及管弦樂的合奏協奏曲 降E長調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從巴黎回鄉後、1779年完成此曲。第一樂章和大協奏曲一樣有二組主題。第一主題是管弦樂、第二主題是兩種獨奏樂器主奏。第二樂章如協奏曲、非常華麗、第三樂章活潑光亮。

 

嬉遊曲第15號 降B長調 Divertimento No.15 in B flat major
Divertimento是義大利語、意思是散心或慰籍。是內容輕鬆具娛樂姓性的器樂曲。在18世紀莫札特的時代、盛行於王侯貴族或富裕上流社會的音樂。一般都由四個到十個樂章構成、而其主軸是小步舞曲。當時的作曲家競相作這種樂曲、但大部分已消失、今天祗有莫扎特的作品會被演奏。
此曲是在前往巴黎旅行之前應羅特倫伯爵之請而作的。1776年莫札特本身擔任小提琴在慕尼黑演奏獲得好評。共有六個樂章。其中第三樂章是全曲的靈魂、主題優雅有六種變奏曲。

 

嬉遊曲第17號 D長調 Divertimento No.17 in D major
莫札特一共作了約22首這種嬉遊曲、其中此第17號的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最有名、時常被單獨演奏。為了此小步舞曲、第17號被視為嬉遊曲的代表。1779年夏天作的此曲、莫札特本身稱作「羅彼尼希的音樂」。羅彼尼希家是薩爾茨堡的名門、莫札特和他們很親近、看起來是為了他們而作。不過好像有些受了巴黎旅行時的印家痕跡。與弗15號一樣共六個樂章。

 

音樂的惡作劇 Ein musikalischer Spass
1787年左右在布拉克之作。哪是莫札特完成了「唐喬望尼」等傑作的顛峰時期。此曲可能是為了要輕鬆一下而作的。莫札特的個性本來就有點調皮、在眾多作品中不難窺見其一班、此曲也是其中之一。可以說是諷剌對自己的演奏技巧太過於自信的當時的演奏者的。當時有不少演奏技巧不夠水準卻裝作是名演奏家、演奏時常常作弊騙聽眾的掌聲。此曲可以說是一首調皮地揶揄哪些演奏家們的名曲。

 

小夜曲第6號 D長調 Serenata notturna (Serenade No.6 in D major
此曲是在被稱為小夜曲之年的1776年所作的三首之一、都是屋外演奏用。很像兩組弦樂器群合奏的合秦協奏曲形式。其特徵是兩組中一組用低音大提琴、另一組用大提琴再加定音鼓。曲調有民謠風格非常優美。

 

小夜曲第9號 D長調 Serenade No.9 in D major
哪是公用馬車吹著法國號載客疾馳的時代。此曲的第二樂章使用法國號、所以有此名。是1779年8月在薩爾茨堡作的傑作、共有七個樂章。

 

小夜曲第10號 降B長調 Serenade No.10 in B major
1780年末在薩爾茨堡之作。在去世的1791年改編其一部分。是晚年的200多曲傑作中之一。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美得使人難忘。

 

小夜曲第13號 G長調 Serenade No.13 in G major
十八世紀流行的小夜曲和嬉遊曲一樣、都由四或更多樂章構成、介於室內樂和交響曲之間。莫札特一共留下13首小夜曲、其規模都很大。此曲也稱為「一首小小的夜曲」、1787年秋天前往布拉克時的作品。富于美麗又幻想旋律、弦樂器的暢流識出如彩虹的光輝。

 

鋼琴協奏曲第9號 降E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9 in E flat major
1777年21歲、莫札特根據從義大利、法國及德國各地所吸收的心得、以新的手法所作的協奏曲。第一樂章後端習慣上都由演奏者為了表現其演奏技巧自行加裝飾樂句。此協奏曲的裝飾樂句卻由莫札特本身加上。是一首很有初期特色、內容發亮的作品。

 

鋼琴協奏曲第14號 降E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4 in E flat major
1784年2月9日完成、時28歲。是同年完成的六首鋼琴協奏曲的第一首。他創作這首協奏曲有兩個目的、給其學生芭芭拉做練習用及他本身當時正在舉行的預約演奏會用。比起其他五首協奏曲、這首的管弦樂規模小、而且以弦樂器為主、但全體的音彩卻很豊富。形式新、有點憂鬱的影子。

 

鋼琴協奏曲第15號 降B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5 in B flat major
1784年3月15日完成、是六首中的第二首。可能是為了討好預約演奏會的聽眾而作。所以全曲華麗而富于機智、技巧絢爛。是一首旋律的魅力充足、富于變化、技巧巧妙的典型協奏曲。

 

鋼琴協奏曲第17號 G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7 in G major
1784年作的這首協奏曲是獻給他的學生芭芭拉、在同年3月12日由她初演。這一年28歲的莫札特剛結婚、是他最窮困的時期。為了賺點錢莫札特舉辦預約演奏會以糊口。甜美的幻想、快樂的情緒、加上維也納人獨特的幽默及機智。

 

鋼琴協奏曲第19號 F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9 in F major
此協奏曲是莫札特在1784年中所作的六首鋼琴協奏曲的最後一首、12月10日完成。這六首是為了生活而舉辨的預約演奏會所作、所以比起以後的諸作品、其內容稍微差。以這時期的作品為跳板、莫札特飛上顛峰期。這首協奏曲可以說融合前5首的精華、是最優秀的一首。在最後樂章有降E長調(K.449)的特色音色多、而鋼琴和木管樂器的美妙結合是取自G長調(K.453)。在前5首以及以前的作品莫扎特所嘗試過的種種都被活用於此曲、使此曲光茫四射。是一首美而樂的鋼琴協奏曲。

 

鋼琴協奏曲第21號 C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1 in C major
在第20號的一個月後作、於1785年3月12日由莫札特本身演奏。氣氛開朗而優雅、音色鮮艷、尤其第二樂章自從瑞典的一部電影用於其配樂之後風靡了一世。

 

鋼琴協奏曲第22號 降E長調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2 in E major
莫札特最多產之年的1785年12月在維也納完成。第二年初演獲得各方的好評、欲罷不能而重奏第二樂章。第20號D短調(K466)、第21號C長調(K.467)、第23號A長調(K.488)第24號C短調(K.491)和第22號這五首鋼琴協奏曲的鋼琴和管弦樂完全融於一爐、旋律之美、湧溢著豊富音彩、都是共通的最高傑作。

 

莫札特2.bmp-兒時的莫札特

 

莫札特3.bmp-中年的莫札特

莫札特4.bmp-莫札特的大鍵琴

莫札特5.bmp-紀念莫札特的雕像

p307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